2007年3月15日 星期四

解說員日誌~大寮層

  在野柳地區出露的岩層主要是砂岩,在地質上屬於「野柳群」中的大寮層。

  由單調的厚層塊狀砂岩和不同層厚的頁岩互層構成的大寮層,為一個海相地層單位,位在木山層的上面,屬於早期的中新世沉積地層。


地質時代     北   部   地   層      距今(萬年)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更新世            頭嵙山層(陸相-濱海相) 
上新-更新世         卓蘭層(淺海相)     
上新世            錦水頁岩(淺海相)    
中新-上新世   三峽群   桂竹林層(淺海相)    900-400
中新世      三峽群   桂竹林層(淺海相)    
中新世      三峽群   南莊層(濱海相含煤層)  1350-900
中新世      瑞芳群   南港層(淺海相)     
中新世      瑞芳群   石底層(濱海相含煤層)  2000-1850
中新世      野柳群   大寮層(淺海相)     2200-2000
漸新-中新世   野柳群   木山層(濱海相含煤層)  2400-2200
漸新世            五指山層(濱海-淺海相) 3500-2400



*以下係轉載自楊嵐雅先生(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生)之著*

野柳地區因地層及地質構造排列海岸線的方向接近於垂直,地層剖面相當清晰。2000萬年前,東亞大陸棚處於地殼張裂狀態,在海棚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盆地。被河流搬運來的沈積物,堆積於盆地內,並在盆地中形成了厚層的沈積岩,野柳的砂岩就是在此時沈積形成。長期深埋於地底,所受的溫度與壓力,使沈積物被壓密且膠結成堅硬的岩石。有時某些礦物質,在沈積層中產生集中現象,造成砂岩膠結程度不同,而在砂岩中形成特別堅硬的結核。

這些由沉積岩組成的岩層,大都具有接近平行於水平面的層理,直到600萬年前的蓬萊造山運動,將台灣北部地底的岩層逐漸推擠並隆起。野柳砂岩也逐漸出露地表,地層中包括沈積岩與火成岩。

造山運動的擠壓力量也使岩層出現斷層。經過地殼活動,將原來成層的構造經過撓曲、扭曲、褶曲等作用,變成複雜的構造,發生傾斜隆起,又因這裡的地層軟硬相間,經過了差別侵蝕,成為東緩西陡不對稱地形-單面山。因為野柳區的單面山群走向與海岸線直交,所以一些山背凸出成岬角,谷地凹入成小灣,野柳岬就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岬角,在景觀上由於凸出於海而顯得非常醒目。

野柳地區的地層主要為新生代中新世野柳群大寮層,分布於龜吼村至國聖埔海邊,是構成野柳岬的主要岩層。這些沈積岩經褶曲作用使其成為地層走向為北60°東,傾角為東南向25°。

地層中含有孔蟲、貝類和海膽等生物化石,所以可以推斷當時的沈積環境是在淺海環境下堆積而成。此外,地層中也可以看到許多由淺海生物挖掘的孔穴,之後被沙粒充填成沙棒,也就是「生痕化石」。所以野柳地區不僅具有生物所形成的化石,也有由生物活動所遺留的化石,這是相當特殊的。

在野柳地區,由於地層岩石特性、節理系統,加上風化、海水侵蝕、地殼運動的影響,產生了許多的罕見小地形地貌景觀,極為珍貴。如單面山、蕈狀石、女王頭、薑石、燭台石等,具有研究價值、教育解說與觀光旅遊。以下就是野柳地區地層與特殊地景的介紹。

野柳的地層

在野柳地區出露的岩層主要是砂岩,在地質上屬於「野柳群」中的大寮層。所謂野柳群是指台灣西部中新世最早的一個沈積循環內的兩個地層,即是木山層與大寮層。前者是含煤的濱海相;後者是海相地層。野柳群僅分布在台灣西部山地的中北部,到了南投西螺溪以南不再出露地表。

在早期的中新世沈積循環內,大寮層是一個海相地層單位,直接沈積於木山層之上。本層是由市川雄一在1930年命名,它的標準地點位於台北縣三峽鎮附近的大寮。整個地層由上而下依序為砂岩、頁岩、鈣質砂岩與砂、頁岩互層。

在台灣的最北部,大寮層的中段有一個石灰質砂岩段,厚約50~60公尺。此段常造成明顯的同斜山脊(單面山),常沿著北部海岸成為突出的海岬。最著名的海岬即是野柳岬,也是野柳群的標準命名地點。採用這個塊狀砂岩段當作中段,大寮層就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個岩段。(何春蓀,1986)

  野柳歷經了千百萬年的地球變動,以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刻塑造,才成為今日的面貌。

  以下四個時期的作用對野柳的小地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。其中沈積、深埋與構造活動時期,是塑造了野柳的地質體素,而風化侵蝕時期,則是塑造小地景最主要的階段。

1.沈積時期:
野柳的岩石是由層層的砂岩所構成,被地質學家稱為「大寮層」。大寮層的砂岩是在2000-1900萬年前堆積下來的,經由海浪搬運海沙,在當時東海淺海大陸棚上所堆積形成的,水深約十數公尺。沈積在海床的沙層有時含有大量生物殼體膽,有時也會被居住海底的眾多生物擾動。

2.深埋時期:
之後千百萬年之間,更多沙泥覆蓋其上,大寮層逐漸被深埋於海床數千公尺底下。長期深埋的過程中,地底下的溫度與壓力非常大,使原本疏鬆的沈積物逐漸被壓密,並膠結形成堅硬的岩石。沈積物在深埋時,成份會有些微的變化,有時地下水會帶來不同的物質沈澱其中,造成砂岩膠結程度不同,而在砂岩中形成特別堅硬的結核。

3.構造活動時期:
大寮層原本安靜的深埋海底,到了約600萬年前,歐亞大陸東側的海底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地質事件,地質學家將這次事件稱為「蓬萊造山運動」,也就是菲律賓海板塊上的火山島,隨著移動的板塊,往歐亞大陸靠近,終至兩者碰撞在一起,把身居海底的岩層硬生生地推擠隆起成台灣島。野柳的岩石也因為蓬萊造山運動而逐漸被抬升,野柳岬的砂岩可能在數萬年之前才曝露出地表,岩層大多傾斜、甚至褶皺變形了,或是破裂出節理、斷裂出斷層。

4.風化侵蝕時期:
野柳的砂岩層開始受大自然風化侵蝕----主要如海浪的沖蝕與岩鹽的風化,形形色色的外型紛紛出籠。岩石軟硬不同、結構不同,塑造後的外型更顯得相異;即使岩石性質相似,在不同自然營力----風、雨水、海水與生物等等的刻畫之下,地形景觀也各具特色。這些自然的營力都是大自然專屬的雕刻師,無時無刻不在改變地球的容貌。


(~野柳地質公園解說員)

6 則留言:

  1. 請問,和平島的地貌行成經過也是與野柳同樣的嗎? 因為我在網路上查詢到和平島亦屬於大寮層,所以想請教一下,謝謝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同為"大寮層"
    只能說__它們的地質年代是相同的
    簡單地說就是"年紀一樣大"

    年紀一樣大
    不代表會有相同的行為,思維模式...


    和平島的地貌(指小地形)
    成因與野柳的小地形的形成是類似的
    有就是說
    差異侵蝕,結核,風化,侵蝕等是相同的

    至於像千疊敷等地景
    跟岩層裡的礦物成分(如含鈣質)有直接關係
    卻跟大寮層沒有直接關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噢噢,所以沈積時期、深埋時期、構造活動時期、風化侵蝕時期也發生在和平島,只是在最後一個階段,和平島有了自己的臉孔,對嗎?

    回覆刪除
  4. 沉積岩壁必須經過
    沈積、深埋與風化階段

    未必有構造活動時期

    所謂的構造活動
    係指板塊擠壓或稱為造山運動
    而一般的陸沉或上升
    與構造活動仍有某些程度上的差異

    最後一個階段(風化侵蝕)
    這是必然的
    如果沒有了風化或侵蝕
    大自然就少了"雕刻師"了

    回覆刪除
  5. 恩,原來如此,謝謝您~

    回覆刪除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