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復甦的「老街」幾乎是「週休五日」的樣態,而三坑這個號稱龍潭第一街的老街也難逃這種命運。雖然僅有短短百餘公尺的聚落街道,它卻是承載著早期台灣北部農業經濟的興衰史,眾所週知的三峽與艋舺是茶葉集散地、淡水則是輸出港埠,那麼,有多少人會去探究這些茶葉來自何處呢?又是經由什麼路徑運輸到三峽(三角湧)的呢?

雖是低溫酷寒的天氣,在鐵馬道上穿梭的人潮絲毫不減,聽到一位遊客說這兒較優閒,不若他處的單車專用道擁擠。沿途農田裡正綻放的花卉,為蕭瑟冬天的三坑注入新的生命力,也吸引著單車客的駐足。
向晚,在老街上的「阿琴小吃店」點了客家湯圓與豆花,也順手當場編起手中的芒花,引來遊人的圍觀與拍照。由於豆花凝結得不是很完整,老闆娘當下決定不收今日前來捧場豆花的客人的錢,讓我撿了個便宜,也讚許店家的堅持品質與口碑的做法。
附記:三坑與飛鳳古道(茶路)之關係
修築於清道光年間的飛鳳古道是維繫當時的竹東、北埔、峨眉、橫山、芎林、關西等六鄉鎮地區高經濟價值的農物產品的重要外銷路線,這些農產品包括早期的苧麻、中期的樟腦油、樟腦砂與後期的茶葉等,從清代到日治後期約百年間,先民為了生計挑擔負重,往來於這條古道上。貨物挑至龍潭三坑的大漢溪渡船頭,轉經大溪、艋舺至淡水,所以說飛鳳古道是早期新竹內山六鄉鎮的交通大動脈也不為過。
百餘年的歲月,最後一批踏踩在古道上的人,多數與茶產業有關;竹苗地區內山開發史研究學者黃卓權先生,多年前就主張把這條古道歸類為「茶路」。這條古道的「使用」高峰期,約在二十世紀初期到台灣光復的三十多年之間,也正是桃竹地區茶葉外銷的鼎盛時期。關西羅氏家族於日本昭和十二年(西元1937年)創立的「台灣紅茶公司」於鼎盛時期,每年直接外銷世界各地的茶葉規模之大,在當時台灣茶葉界,無人能出其右。